厉害了!74岁痴厨花百万为菜谱安了个家
2025-03-12 14:30

您听说过厨师自己开博物馆吗?

今年74岁的季淑芳师傅,是北京的一名退休厨师,在当地颇有名气,这缘于他对厨师文化的执着和他创建的厨师博物馆。

海琳慕名来到北京丰台的“厨师博物馆”,满屋子是各个年代的菜谱,甚至还藏有不少古董炊具、器皿、灯具等近百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这些全是季师傅从全国各地淘来的与饮食沾边的藏品。


5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北京及周边的14个旧货市场。为了淘到好东西,他还特地绘制了一幅“北京购书路线图”。

在寻书和收藏过程中,季师傅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对烹饪历史的了解让人佩服赞叹,从最早的石烹、陶烹,到青铜器皿,再到现代器皿,他对它们的演变如数家珍,透着一腔的痴爱。

博物馆中有三大宝

收藏是从季师傅进入餐饮业后开始的,而创办厨师博物馆是他数十年的坚持,最终得到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并在北京丰台区创建了“中国厨师博物馆”。

厨师博物馆的藏品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书籍,一部分是各个朝代的饮食器具。器具如商朝的蒸锅、商朝的炖肉鼎、西周时期的鱼肉盛器鼎、春秋战国时期的酒器和冰鉴(即古代的冰箱)等,有近百件。

近4000册的老菜谱

馆内目前共收集有旧菜谱图书近4000册、期刊200多本,有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各个菜系的菜谱数百本、晚清时期的老北京小吃字画,还有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外国菜谱。

其中一些稀缺版本被季师傅小心翼翼地平放在玻璃柜中,书的封面上都用卡片细致地标注了书名、印刷时间及介绍。

镇馆之宝“青龙白虎玉铜鼎”是季师傅在十多年前花费十几万元淘来的烹饪器具,是古代专门盛装鱼肉的礼器,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保护中有着永恒的魅力。

另一镇馆之宝史墙盘和铭文拓片源于西周时期。铭文拓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史墙盘是古代在祭祀和飨宴之前,往往要先行沃盥之礼。这件铜盘具备高超的艺术价值。

馆内任何一个老物件,季师傅都能说出它的来历、特点、价值所在。即使是同一册菜谱,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菜谱和器件背后的文化信息实在太丰富了。

工作服里的烹饪故事

在厨师博物馆内还珍藏了6套不同风格的厨师服,其中有三套绣有“伊尹” “彭祖” “易牙”字样,这三人在烹饪技艺方面各有千秋,为中国传统烹调技术与文化做出过伟大贡献。

说起工作服里的烹饪故事,季师傅说, “每一件都有其背后的故事,非常有意义。我在每一件工作服的口袋里塞一个红包,这是我每次去周边酒店给厨师们讲课准备的‘有奖竞猜’,谁能说出衣服上的‘伊尹’是谁,就奖给他200元”。

季师傅认为:做厨师的落脚点最终在这味儿上。不管是厨界先师伊尹,还是彭祖、易牙,他们都擅于调味,不仅厨艺超群,还心怀天下,这才是厨师的楷模……每次给厨师们分享这些内容,也是希望年轻人能多了解我们的饮食文化和做人道理,传承烹饪的精髓。”

书籍是厨师进步的阶梯

季师傅不仅收藏老菜谱,每天还阅读藏书。读后,他都会在书籍封面上用卡片标注书名、印刷时间及介绍,甚至将书中的内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必须精通某个菜系”。

厨师菜肴里的奥秘学问

在季师傅的书桌上,除了标注书籍和写书评外,还有几袋磨好的料粉,季师傅说这是借鉴了老菜谱中炒米粉的方法,得边记录边实操。 

“我也收了几位徒弟,这对我的要求更高了。技术不好怎么带徒弟呢?咱既然当了师父,就得为徒弟负责任。有句话叫‘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我不仅教徒弟做菜,还需要了解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和徒弟们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更好地将“厨师博物馆”中珍藏的书籍和烹饪文化知识有所保留和记忆,为烹饪行业做点贡献。




厉害了!74岁痴厨花百万为菜谱安了个家

旺销菜谱、餐厅经营案例

餐饮学习、考察培训活动就在东方美食APP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