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发了世界各地对海鲜产品安全的担忧,其实这背后就表示了人们对于饮食健康的重视。
传统意义上想要维持健康的体魄一定是“吃+运动”,那么作为扎根于餐饮业三十多年的专业媒体,对吃这方面的研究当然是更加透彻。如何吃得健康、吃出健康,是人生的一大重要课题。俗话说的“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其实也就蕴含着吃得健康这个理念。
为了推动市民养成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在8月25日,北京市启动了2023年北京市民健康体重行动,这是北京市第一次针对体重管理开展大规模的人群行为干预活动,年内将有2.6万市民参与其中。本次活动时间为8月至11月,共持续3个月,面向全市职业人群,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繁杂的生活中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健康和体重不是完全挂钩,但是体重确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北京市成人超重率为36.3%,肥胖率为22.1%。其中,男性的超重肥胖率甚至达到64.3%。超重和肥胖带来极大的慢性病风险,损害居民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此次活动将采用移动互联技术,综合运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信群等新媒体手段为参与者提供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参与者可以通过北京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我们行动啦”小程序获得体重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用科学的知识指导体重管理行为,纠正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误区。
活动不仅在线上进行,还会开展线下活动,通过线下培训和组织健身竞赛等多种方式推广健步走和八段锦两项运动适宜技术,以提升参与者通过科学运动措施管理体重的技能,并促进运动习惯的养成。同时结合营养丰富的饮食习惯,进一步推动人群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刘广伟先生就曾在《食学》一书中提出过一个利于健康的原理——“食可疗疾”原理。
“食可疗疾”原理是“吃事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形式。借用消化吸收系统治疗疾病,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方式。吃事不仅可以治疗因食带来的疾病,还可以治疗其他病因带来的疾病,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食可疗疾”原理揭示了吃事与治病之间的本质关系。食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可供食用的物质”。通常,人们为了分清食物的充饥与疗疾的不同功能,把具有疗疾功能的食物称为口服药物。食可疗疾”原理包含“食物偏性疗疾”“食药同理”两个引申原理。
“食物偏性疗疾”原理是“利用天然食物的偏性调节肌体的失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化学合成口服药物出现之前,世界各地的人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以食物偏性治病的方法,在此领域中国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食药同理”原理是对“食药同源”认知的升华。“食药同源”强调来源的同一,“食药同理”强调作用机理的同一,指“食物与口服药物都是通过口腔吃入,都是通过胃肠作用于肌体的生存与健康,肌体内部并没有单独器官对其分区、分别处理,二者的运行机制本质上是一样的。”明白这个道理,会吃食物就会少吃药物。
餐饮人永远是饮食健康的排头兵,第一要带头吃出健康,做健康中国人的表率;第二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出健康。树立食病意识,防范食病,远离食病,让“脑袋大,脖子粗”成为历史。通过努力让餐饮人成为长寿群体,成为令国人尊重的群体。
食学系列套书征订:18901061739 东方美食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