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剩菜盲盒”,就是商家将打烊前未售出的食品或临过期食物,以低于原价的“盲盒”形式售出。这里的“剩菜”,不是客人吃剩下的残羹冷炙,而是未出过后厨的餐品,或者是烘培糕点、咖啡、寿司等简餐食物。
01
剩菜盲盒悄然兴起
大受年轻人追捧
“剩菜盲盒”这一概念来自于国外,早在2015年,丹麦一家公司开发了一款专门销售剩菜盲盒的软件。商户通过每天打烊前的临期食品决定剩菜盲盒的内容,软件可以汇总各式商品信息,用户打开软件进行搜索,就会查找到附近还在售卖盲盒的餐饮店,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取货的模式购买盲盒。
2021年,同类模式的“惜食魔法袋”作为最早的平台开始在国内上线。其主要经营阵地在小程序,目前已经进入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武汉、合肥等城市。“剩菜盲盒”同类产品还有上海的趣小袋、袋走PAKE-AGE、成都的米粒盒子等。
打开“惜食魔法袋”小程序,里面上架的食物以烘培甜点、简餐轻食、饮料咖啡、日韩料理、便利熟食等商品为主,入驻商家则不乏面包新语、墨茉点心局、原麦山丘、沁园、仟吉等知名餐饮品牌。
众所周知,餐饮经营每日必定存在一定的报损,如果可以将其打包成“剩菜盲盒”打折出售,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餐饮商户的损失。而“追求极致的性价比”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热衷于“薅羊毛”。但“剩菜盲盒”的用户,却并不像“剩菜”这个词本身一样带有隐约的狼狈,它更时髦一点,而且在用户的二次传播下,更具社交属性。
“店家剩啥我吃啥”“省钱还能节约粮食,何乐而不为呢?”一位网友在安利“剩菜盲盒”时表示。年轻人的盖章认可,让这股风刮得愈发起劲。
02
面对新风口
“剩菜盲盒”活动怎么做
一直以来,打折促销都是餐饮行业处理过剩产品的惯常动作,而以低价盲盒的形式线上销售,既帮助商家有效解决了临期食品,又能让消费者在花钱买实惠的同时获得一份拆盲盒的期待感,可谓一举多得。那么,面对备受追捧的“剩菜盲盒”,餐饮商家怎么才能抓住这个新风口呢?
除了入驻众多的公共“剩菜盲盒”小程序,餐饮商家可以在自己的店铺小程序中上架盲盒活动。这样既可以不必过分依赖外部平台,又能够扩大自己的用户数据,更便于有针对性地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口碑。具体方法如下:
1 首页上架盲盒餐品
每天汇总完剩余的商品之后,将盲盒上架到小程序中。顾客可以在手机小程序上浏览近日的盲盒商品并进行下单,按照约定的时间,到店核销二维码领取餐品。
2 盲盒限时活动
有时剩余的餐品是有限的。为了充分利用活动,带动更多人的消费情绪,可以利用小程序的“限时秒杀”营销功能,推出盲盒限时活动。比如分别在每天的上午12点、下午9点有一次购买机会,这样既给消费者带来了限时限量的紧张感,可以刺激消费,又有效地解决了盲盒数量少的问题。
通过以上方式,餐饮商家不仅能够将店内的临期商品以盲盒形式售卖出去,还可以吸引到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提高店铺的客流量。同时,以盲盒这种新颖的形式,可以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和不确定感,引起顾客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可能促成多次消费,提高到店铺的复购率。最后,新型的促销形式还能够起到宣传店铺自身,提高品牌知名度的目的。
03
“剩菜”可以盲盒
但食品安全不可有盲区
在“万物皆可盲盒”的今天,将剩菜与之“组CP”,打开了临期促销、避免浪费的新思路。再加上环保低碳、盲盒经济、临期食品三个标签的加持,“剩菜盲盒”似乎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概念。
一方面,“剩菜盲盒”的出现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癖好;另一方面,“剩菜盲盒”的兴起,还踩在社会“反浪费”的风口上。2023年是我国《反食品浪费法》施行两周年。今年3月以来,国家市场监管系统启动为期3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期间,政府部门严格执法,各地餐饮企业积极参与,全力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这种全员“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也促进了“剩菜盲盒”的走红。
毋庸置疑,“剩菜盲盒”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食物浪费的现象。同时,其不仅满足了部分顾客经济实惠的用餐需求,也能够增加餐饮商家二次销售商品的机会,降低因损耗所产生的成本,不失为一种双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但是,剩菜可以“盲盒”,食品安全和品质却不能“盲”。餐饮人一定要以诚信为本,坚决做到食品不过期、食材真新鲜的承诺。若欺骗顾客,危害顾客的安全和健康,最终伤害的不止是顾客,还有餐饮人自己。只有兼顾了食品安全、顾客权益,“剩菜盲盒”这个营销创意,餐饮人才能真正做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