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品牌的故事,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益。事实上,海底捞的服务一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也让海底捞一路狂奔,成为火锅品类的头部品牌。
但很多故事讲着讲着就讲不下去了,最大的变数是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2021年2月,海底捞曾创下85.779港元高点,总市值高达4781亿港元。此后几乎是跌跌不休,目前,总市值是1182亿港元,跌掉了3700亿港元。
12月9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海外业务分拆公司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将以介绍上市的方式在港股主板上市。如果顺利,海底捞集团将“一分为三”:做餐饮业务的海底捞,做调味料生产和供应链业务的颐海国际,以及做海外业务的特海国际。
特海国际目标是打造一个国际性的中式餐饮品牌,并在全球传播中式饮食文化。特海国际的业务,大部分是海外的海底捞餐厅。2012年,其在新加坡开设首家餐厅,近几年公司门店数量大幅增长,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2020年、2021年特海国际门店数量分别为38家、74家、94家。截至2022年6月30日,共有103家餐厅。从营收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1年,特海国际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33亿元、14.49亿元、20.19亿元。对应的期内亏损分别为3302万美元、5376万美元、1.5亿美元,亏损率分别为14.2%、24.3%、48.3%。
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营业收入增长81.48%至2.45亿美元,净亏损同比扩大8.21%至5572.3万美元。对于亏损扩大原因,特海国际称主要是美元升值导致汇兑亏损额增加,以及申请港股上市带来的额外支出增加。针对这几年的亏损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其高速扩张所致,新餐厅具有开业前成本和资本开支,而且有一个爬坡期。
2020年后,受疫情影响,海外海底捞餐厅翻台率明显下降,这三年翻台率分别为4.1、2.4、2.1。即使在2022年第一季度,翻台率仍为2.7倍,恢复相对缓慢。截至2022年10月31日,特海国际的翻台率提高至3.2次/天,客流量提升至1740万人次,数据有所好转。亏损率不断加大,翻台率持续降低后难以恢复,特海国际有点像海底捞的“包袱”。
海底捞这时候急着拆分特海国际上市,可见其迫切性。
特海国际将以介绍上市的方式在港股主板上市。介绍上市是与公开发行相对的一种上市方式,是指不发新股、不融资的上市方式,总股本不变,将股权派发给股东。因为不需要再融资,省略路演和配售,所以上市时间受影响较小,大大缩短上市时间。如果特海国际选择普通上市方式,一是上市时间不可控,二是业绩不好看,难以支撑估值。
特海国际的大部分贷款都是从母公司海底捞获得的。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末,特海国际净负债分别为1070万美元、6700万美元、1.87亿美元和2.25亿美元。特海国际一旦上市成功,海底捞将从特海国际剥离股权,无疑会直接改善海底捞的利润表,对股价也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特海国际上市也可能是一场资本的游戏,张勇夫妇仍然是大股东。盈利模式单一、品牌热度降低、门店快速扩张受阻、服务模式不适应需求,摆在海底捞面前的是大品牌发展的迷茫。
扩张门店是海底捞讲故事的重要内容,但大量加密门店就会分流老店的流量,导致翻台率下降和单店收入下滑。但如果海底捞收缩开店,公司的业绩成长空间和股价想象空间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