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天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事件在不断地发酵过程中愈演愈烈。争论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于海天味业旗下产品使用食品添加剂,引发部分人群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另一个是海天国内外售卖产品的“双标”事件。针对海天事件,在2022年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保障相关产品质量安全。
事件的关键在于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市场的教育成本也非常昂贵。国庆后开盘第一天,海天味业股价大跌,大幅低开近8%,一度跌停,截至收盘下跌9.35%。此后,海天味业股价连续4连跌,4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累计下跌超13%,公司市值缩水521亿元,17万股东遭深埋!
01
“裸烹”理念深入人心
自然添加成餐饮行业趋势
东方美食在十年前就推出 了“裸烹”理念,得到了餐饮人的积极响应,并掀起餐饮行业“裸烹”之风。2012年12月3日,101家中国餐饮界知名企业负责人在京共同发表了裸烹宣言:多用天然安全添加剂,少用化学合法添加剂,不用伪劣有害添加剂。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添加剂,如蒸馒头需要酵母、酿酒需要酒曲。添加剂分为三种类型:天然的、合法的和非法的。天然的添加剂可以放心使用;合法的添加剂是指符合国家标准的,按照标准规定使用即可;非法的添加剂是指伪劣的、有害的,是坚决不能够使用的。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因此,不仅是酱油,许多产品也会适当放入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
比如,以前酿造酱油时会使用曲霉来进行发酵,但发酵效率低,风味也不稳定。现在会改用酶制剂,有效促进酱油生产原料中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的同时,还能提高发酵效率和风味。而酶制剂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有网友爆料称,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而国外售卖的海天酱油零添加。其实,不同国家对于添加剂的使用规定是不同的,国内的产品在国外售卖,就要针对不同国家的口味、习惯、标准,来使用不同的生产标准。所谓的“一国一标”“双标”并不代表着产品的质量“双标”,只是不同国家的标准不一样而已。
海天事件爆发还有另一个原因,海天是酱油行业现行标准的起草人之一,因此消费者会产生诸多质疑。其实食品行业很多品类的标准起草者都有企业代表,海天并不是特例。
海天针对酱油有诸多产品,例如头道酱油、金标生抽、草菇老抽等,均有有添加剂和无添加剂两种款式。二者都是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调味料,定位本身就是不同的,不能放在一起对比,消费者只需按需购买即可。
如果餐饮企业定位中高端,可以采购海天、千禾等品牌的无添加调味品,虽然成本高一点,但菜品的定价已经通盘考虑了成本因素。
02
食品安全风险要层层把关
“四个最严”监管全产业链
目前我国食品相关产品材质复杂、产品种类及生产企业众多,使用对象涉及千万家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亿万家庭,呈现“种类多、企业多、应用广”的特点。因此,要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质量安全风险,着力建立完善制度规范,夯实法制基础,保障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
2022年10月8日,为了保障相关产品安全,规范餐饮企业行为,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保障消费者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中提出,要以“四个最严”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涵盖生产、销售、贮存、包装等关键环节的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
在企业层面,要求生产销售者建立并遵守有效的安全控制体系,以确保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要求。在监管层面,规范日常监督检查,配套实施食品相关产品技术规范,加大监管工作力度,严守食品安全底线。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餐饮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的专项监督检查。以福州市为例,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开展餐饮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的专项监督检查。执法人员重点检查粥店、火锅店、奶茶店、烧烤店、烤肉店、自制饮品店、秘制汤饮店等餐饮服务主体,是否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正是有食品添加剂的存在,才使得食品的生产、储运和流通得以正常进行。商家可依据相关规定和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但不能打着无添加的旗号进行虚假宣传。
“海天事件”外溢到餐饮,市场监管一定会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规范餐饮企业,消费者基于对健康的重视,也一定会更加青睐使用天然添加剂的菜品。好食材、好菜品对伪劣食材、伪劣菜品的洗牌也已拉开序幕。
旺销菜谱、餐厅经营案例
餐饮学习、考察培训活动就在东方美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