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集市经济是一种烟火气,而随着城市创卫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市变得越来越干净了,但也越来越没有烟火气了。
市容管理和地摊经济相生相克,多有矛盾纠葛。每个城市关于“地摊”政策处于不断调整状态,取缔、放开、整改、规范,这也和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有关。
为了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各地纷纷出台夜经济政策。夜经济是指从当日18时至次日凌晨2时所发生的服务业类经济活动,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灵活就业的有力举措。地摊经济则是夜经济的重要构成。
地摊管理是一个难题,在人们印象中,地摊似乎和“脏乱差”同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难管、管不好,并且几乎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每一个摊点带有随机性,摊位流动性大,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侵犯知识产权、影响正常经营秩序、消费者权益难以保护等问题。
近日,上海市通过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新版市容环境条例于12月1日起施行。
新版《条例》立足城乡一体,将农村市容环境卫生纳入适用范围,更加注重精准施策,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于禁止性规范,要求合理平衡禁止范围,避免简单化“一禁了之”。
比如,对设摊经营、占道经营,以前也是全面禁止,新规则在规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桥梁等公共场所设摊兜售的同时,明确区和乡镇政府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较好地平衡了市容管理需要与民生需求。要在适当位置满足城市烟火气的需要,探索利用公共区域有序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等。
此次条例还有一个对商户具有非凡意义的变化 ,那就是户外广告、户外招牌的管理措施有"弹性"了。千篇一律的户外店招曾一度被诟病,条例提出,户外招牌设置导则应当体现区域环境、建筑风格以及业态特点,为设置者展现个性和创意提供空间,避免样式、色彩、字体等同质化,体现了丰富而多元的城市审美。
网友表示,“很怀念地摊的味道,一对老夫妻摆的路边摊,卖柴片馄饨,那个味道,特别是冬天,一碗下去浑身都嗳轰轰的,现在再高档的店也吃不出那个味道来。”
“很喜欢那种路边摊,因为做的好吃。”
“上海要放开地摊了,我想去摆个摊,有一起的吗?”
“上海摊,上海就应该有地摊。”
“已经开始馋了,好想吃路边的烤冷面烤肠烤红薯鸡蛋灌饼煎饼果子。”
“城市变得更加开放包容、活力四射了,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
允许“摆摊”并非上海首创,早在2020年,北京市提出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合规企业可临时占用公共空间,在“规定时间、规定区域”内,“限定品类”摆摊设点。
2020年,成都出台了“五允许一坚持”措施,具体内容是: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让城管做到“精细化”“人性化”,做到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赢得了社会的点赞。
今年4月,南京市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适时鼓励在符合防疫要求、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允许在有条件的街区、开放空间以及沿街零售、餐饮商铺开展外摆位经营。
上海解禁“摆地摊”,让城市更加具有烟火气和活力,是城市文明前进中的一大步。作为餐饮经营者来说,应该严格自律,保证“摆地摊”的安全卫生,用自己切实的行动为城市文明添光加彩。
旺销菜谱、餐厅经营案例
餐饮学习、考察培训活动就在东方美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