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刑15年,“牛肉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2022-09-19 10: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材,牛肉的肉质十分的鲜美,并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吃起来的口感也非常丰富,不论是餐厅消费还是家庭消费,牛肉都占有很大比重。但是近年来,牛肉造假”事件频频发生,判决最高获刑15年,罚款130万元,多名涉案人员为自己的违法经营付出惨痛代价。




01
多名商家“牛肉造假”
为违法行为负刑事责任

01.
将冻猪肉进行加工 被采取强制刑事措施

2021年9月,警方查到涉嫌售卖“假牛肉”的陈某和石某租了三间民房,经调查,二人用批发的冷冻猪肉,经过调料加工,伪装成牛肉,然后送到各个点售卖。凭借其中的差价,二人获取了非常可观的利润。最终,两名嫌疑人被公安机关以“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今年1月,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石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6个月,缓刑一年,各处罚金12万元。

02.

给活牛插管注水造假 被判15年

2019年7月25日,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以被告人赵某涛等17人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分两批提起公诉。2020年12月2日,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作出一审判决。2022年3月14日,“赵某等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被公布,17人被判刑。

此次案件赵某等人生产、销售注水牛肉共计80余万公斤,销售金额近5000万元。最终,被告人赵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没收个人财产2500万元,判处其他16名被告人有期徒刑12二年至1年6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03.

以猪肉上色代替牛肉 罚款130万

今年上半年,江苏淮安警方通报了一起牛肉作坊制售“假牛肉”的案件。据了解,涉案人员马某夫妇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以猪肉为原料,通过加入牛肉香精、亚硝酸钠和色素浸泡上色,大量生产与牛肉色泽相近的假半成品,以牛肉的名义销往淮安市多个县区,案值135余万元,获利80余万元。

最终,马某因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罚金80万元。其配偶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并处罚金50万元。

02

优质牛肉供不应求,成本上涨
造假利润丰厚,不少人铤而走险

目前国内在售的牛肉种类大致分量两种:国产牛肉和进口牛肉。国产牛肉新鲜、味道好,交通成本低,因此价格也相对低廉;进口牛肉补充了国产牛肉的缺口,使消费者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因此,二者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意识的觉醒、健康观念的养成,消费者对于牛肉的需求量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牛肉消费量将达到1400万吨,缺口也将达到300万吨以上。

同时,国产牛饲养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养殖规模普遍偏小、对资金流要求高,这些都使得国产牛肉供应端短缺。因此有不少企业纷纷涌入牛肉赛道,和一肉业就在河南鹿邑、辽宁锦州、上海、浙江湖州四地投建工厂,争取从源头解决牛肉紧缺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进口牛肉主要来源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新西兰、澳大利亚,但是由于贸易政策的阻碍、国际汇率的变动、新冠疫情的反复,都加剧着牛肉成本的上涨。

面对着或内外的市场形势,不少人选择“走捷径”,靠造假牛肉牟取暴利,这已经触犯我国法律,因此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03
优质原材料和完整供应链
是牛肉市场好转的希望

面对混乱的牛肉市场,想要在牛肉赛道闯出一片天地,就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优质原材料,二是完整的供应链系统。



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牛肉的品质要求更加严格,用品质较高的整块鲜牛肉做出来的,颜色更自然好看,商家也容易卖上价。

目前市面上售卖牛肉的食品品类有很多,火锅、潮汕牛肉丸、烤肉等,都是售卖牛肉的绝佳品类。因此,用品质高的牛肉不仅是在帮助商家维系用户,提高复购率,也是在维护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有了口碑,自然能做大做强。

牛肉品质有了保障,就需要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做运输支撑。无论是企业自己简历工厂,还是寻求第三方合作,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对于国产牛肉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能够保证最大程度上保证牛肉的新鲜,为品质提供一份保障;另一方面能够稳定牛肉价格,供求关系平衡是,市场才能够保持平衡。

结语

消费者除关注商品自身的功能属性外,也会关注商品的颜值,但是不代表有人可以趁虚而入,将“漂亮的”造假牛肉售卖给消费者,这样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是触碰了法律的红线。

判刑15年,“牛肉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旺销菜谱、餐厅经营案例

餐饮学习、考察培训活动就在东方美食APP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