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中餐的自豪毋庸置疑。论味道的千变万化,酸甜苦辣咸,中餐是34菜系的总和;论烹饪方式,煎炒爆烹烧、焖炖炝拌腌……更是博大精深各有千秋。
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惋惜,为什么中餐在国际上还没达到法餐、意大利餐的地位?中餐得益于千变万化、深入浅出,但也因此未形成规模化的标准体系,推广大为受限。很多大牌的西式餐饮推广,背后都是在体系构建上不断深耕。
为此,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品牌大会于2022年6月1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期间,首次正式向社会公布,基于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拟定的《品牌评价 中餐菜系》和《品牌餐厅评价规范》团体标准。
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一些评价机构仿照欧美的餐厅评价标准来评价中餐厅,既不恰当也有失公平。
中餐需要有自己的评价体系,而《品牌餐厅评价规范》标准,正是这样一个符合中餐厅需求、切合中餐特点的评价体系。
而《品牌评价 中餐菜系》首次明确了中餐的定义和内涵。该标准由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发起,多家知名企业共同参与起草。
标准明确了中餐的定义。中餐是“中国传统的烹饪技法、发酵工艺、碎解加工等制作的食物与吃的范式。”
首次把发酵也纳入了中餐的概念里,说明中餐不仅包括烹饪产品,还包括茶、酒等发酵品。
梅见作为中国青梅酒头部品牌,也受邀参与了标准起草。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式的餐酒搭配,也是梅见一直以来深耕的领域。
好菜配好酒,酿酒师和厨师的味觉感知相通。法国人喜欢用葡萄酒佐餐,搭配牛排、松露、鹅肝;在日本,清酒也一定要搭配日本料理,才不会失去刺身的原味;英国则流行用威士忌搭配鲜美的生蚝。
但在中餐场景里,佐餐酒领域的“大单品”是缺失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佐餐酒?什么才是适合现代中餐的佐餐酒?中国人该用什么酒搭配丰富的中华美食呢?
古有“青梅煮酒论英雄”,也有“冷酒青梅寒食近”,青梅酒自古便是传统的中国酒类。据不完全记录,青梅酒可追溯到汉朝,宋朝开始普及。
青梅酒佐餐的口味基因,在中国一直存在。它跟啤酒,鸡尾酒等等其他酒类不一样,这是明确打上了中国印记,能跟随中国文化出海的根基。
《风味人间》顾问、美食家张新民就曾说过,“在餐酒搭配上,中国人自己的酒与中国人自己的菜更搭,毕竟已经搭了几千年。”
在他看来,梅见从中国三千年的青梅历史文化里面,重新诠释了属于中国的青梅酒。“用中国的青梅和中国的高粱基酒,做出属于中国的,也更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青梅酒”。
梅见青梅酒度数比较低,12-20度是大众能接受的度数,也是国际餐酒搭配中的黄金度数。酸爽、甘甜的口感有助于开胃,同时可以综合辣味和油腻感,也不会抢夺菜的味道,饮用时会产生愉悦的感受,适合搭配各种中餐菜系。
中国人在吃上始终有着五花八门的想法,在这千变万化的菜式里,青梅酒也始终能在佐餐的场景里,延展出属于它的故事。
一饮一食,构成了一扇观察中国历史、哲学、思想和生活的绝佳窗口,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铺开更深远的中国味道之路,不断向未来和国际无限延伸。
品牌大会招商合作咨询:18901061739(同微信)
旺销菜谱、餐厅经营案例
餐饮学习、考察培训活动就在东方美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