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某餐厅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分析发现,每单2~3人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占比65%,4~5人的占比24%。然后他们就把桌椅配比做了调整,4人桌和2人桌的比例调高了。最后面积是一样的,座位数增加了。

增加了以后,翻台率会降下来,但是没关系,最后营业额是升高的,因为每一张桌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
这样平均下来,营业额反而是156万(之前是148万),这样租金占比就少了,也就是说坪效高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每个餐厅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别人的动线设计方案。
餐厅动线设计既要考虑餐厅的定位、人均消费、菜系,又要考虑不同客人的需求,比如用餐量和习惯特点,再考虑餐位的数量、餐桌椅的尺寸、形状、流线等。
餐厅要设计出最流畅、合理、方便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动线,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在餐厅筹划设计时反复对餐厅使用面积和功能进行模拟。
从顾客的点餐和买单,到员工的制作餐点和送餐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布局设计就是关乎顾客体验感的动线设计。餐厅动线是指顾客、服务员、食品与器皿在餐厅内流动的方向和路线。
一般来讲,餐厅需要考虑的动线分为两部分:顾客动线和服务动线。
顾客动线的起点和终点都在餐厅主入口,所以从大门到座位之间的通道畅通无阻为基本要求。服务动线则包括前厅的服务动线和后厨动线两部分。

前厅服务动线是服务员将菜肴由厨房备餐间端出,通过服务通道传送菜品到每个餐座,然后将宾客就餐后的餐具送回洗碗间的线路,起点是备餐间出口,终点是洗碗间入口。
而后厨服务动线则指的是后厨人员、物资的移动路线。后厨出餐口是餐厅流动性最高的中心点,传菜员、服务员都会频繁进出此地。
所以说,服务动线的设计,影响了餐厅运作的整体效率。服务动线一般尽量短,并且一个方向的道路动线不要太集中,否则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发生摩擦碰撞。
动线设计遵循原则前厅动线:少走冤枉路
说通俗一点,前厅服务员的服务动线,就是指服务人员在餐厅走动的轨迹,他们比较经常走动的距离形成的一个线路重叠。
餐厅设计之初就要研究好餐厅的各个功能位置点,比如工作台,出餐口,洗碗间,收银台等,它们的位置是不是合理,需要认真预判一下。
整个服务流程做下来,这些功能位置点是否能满足服务员最少的走动步数。最好的动线位置点,就是能满足服务人员不走或少走冤枉路。
硬件的位置设计很重要,因为有的硬件涉及到工程条件,一旦确定,后期经营中发现问题也是无法更改,就会长期影响餐厅的服务效率和顾客满意。

动线设计了解多少?
如今餐饮业运营管理精细化程度较高,动线设计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线路,而是整个餐厅能够高效运转的基础,并已经细微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可以说,动线已经成为了一个空间的“血管”,动线的流通和顺畅也关系着一家餐厅的运行效率和客户体验。
餐厅动线是指顾客、服务员、产品与器皿在餐厅内流动的方向和路线,也是顾客和服务员在餐厅行走频率最高的一条线路。合理的动线设计有助于发挥空间的疏密有致、情趣气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也有利于设备系统的运行和保养。
那合理的动线设计到底有多重要呢?合理的前厅服务动线,可以使服务人员少走冤枉路,提高服务效率;合理的后厨工作动线,可以使后厨更加的安全方便,有效地利用设备、物品、空间和员工,满足安全和卫生规划,并提供最合适的工作条件;合理的顾客消费动线,可以给顾客最佳的用餐体验。动线设计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线路,而是整个餐厅能够高效运转的基础,并且已经细致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
餐厅动线该如何设计?
入口区等候区尽可能在室内,结账区须预留空间
如果餐厅空间许可,尽量将等候区规划在室内。一是加强消费者与餐厅的认知及互动,二亦能避免外部排队拥挤,造成秩序紊乱。但等候区需与座位区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影响用餐客人。
高级餐厅的等候区应供应茶水及零食,尤其是冬天,一杯热水在传递餐厅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迅速提升消费者对餐厅的好感。
一般结账区的设置需衡量餐厅的营运方式。高级餐厅有可能都是在桌面结账,而一般的餐厅结账则通常会在出入口附近,但需预留一些空间避免结账时造成通道太拥挤,影响要进店消费的顾客的意愿。
座位区以形态分区,避免只有单一形态的座位
客席的配置应依据运营商的规划来把握,不同业种,会有不同桌数与人数上的需求。若座位数量过多的话,就必须靠设计以形态分区,应避免只有单一形态的座位,否则会使空间看起来单调。
一般餐厅的客席配置,大致上会依据餐种来分:西式餐点,适合长桌或是拼桌;中式餐点则以圆桌比较方便。
备餐台 动线流畅=翻桌率提升
通常依照服务分区,每隔一定的座位就必须配置备餐台,备餐台的功能是放置菜单、水瓶、刀叉、备品等等。
备餐台的设置要配合动线的规划,尽量让服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取得所需物品,但不妨碍到主动线。
在设计上则需要配合整体气氛,避免因为物件过多,看起来杂乱。上餐的速度是掌握翻桌率的关键,备餐台的设置点与流畅度影响甚大。
后厨 安全和方便是首要
后厨的动线设计首要根据菜单进行烹饪制作时所需设备进行设置,并且根据不同设备和区域设置最合理的动线。
除了资源的平滑流动外,餐厅动线设计以及布局的目的还包括有效利用设备、物品、空间和员工,满足安全和卫生规则并提供最适宜的工作条件。同时,出于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设计师应该严格禁止加工食品与垃圾共用一个通道,厨房应分别设置出入口,出进分开,保证传菜通畅与洁污分离。后厨是餐厅的心脏,动线设计不良,就好比弹药供给跟不上前线打仗。
洗手间 加分减分的终极之处
通常,25个座位以内的餐厅,至少要有一间洗手间;每增加20个座位,就应该增加一间洗手间;100个座位的餐厅则至少要有4间洗手间。稍微中型的餐厅,男女厕应该分开。
等级越高的餐厅,洗手间更是不应小觑。这里虽只是餐厅的一小处,却是顾客来用餐之际,除用餐区外可能会进入的地方。内部切合的设计与贴心小物的放置能让客人感受到店家隐性的服务与用心。
如果你常去一家餐厅就不难发现:
在餐厅里,有一些桌子和椅子特别受客人喜欢,但有一些却很少有人碰,尤其是某个角落里的某个位置。
很少使用的座位虽然不占餐桌面积,但是却占餐厅的经营面积。多一个空位,就是少一份营业额,每个老板都会发愁!
看似不起眼的桌椅摆放,其实大有学问,不仅与“颜值”直接挂钩,还与餐厅的营收息息相关。
桌椅布局决定餐厅的品质
桌椅设置是餐厅的一道门面。大多数时候,人们会根据餐厅的硬装风格判断是不是让人满意,所谓“以貌取舍”。看一眼店内的桌椅分布,就能感受出来一个店的品质和格调。
有的餐厅设置很多的桌椅,而客流与之并不匹配,客人看座位空着就会放行李、包包、衣服等,这是极大的成本浪费。
所以说,如果整个餐厅的客源和生产能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多出来的面积宁可空着也不要盲目放满座椅。
定位明确的餐厅,应该让顾客看一眼店内的装饰和座位设置,就能感受出来一个店的餐饮类别和品质格调。
就像咖啡馆很少用街边餐馆的塑料桌椅,而多用木质的桌椅真皮沙发等,皆因产品和餐厅的定位不一样。
座位数合理才能提升营业额
餐厅效率不在于餐位多,而在于餐位的有效利用率。
商务聚餐、朋友聚会、情侣约会,对桌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个餐厅设计之初的桌椅数量及配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拒绝了一部分人进店。
以上图中的餐厅做范例,这家店有400多平方,年租金200多万,大概有120个座位。并不是说在装修的时候设计了多少桌子,就会产生相应的那么多营业额。
快餐叫座位效率,正餐叫桌均效率。
某餐厅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分析发现,每单2~3人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占比65%,4~5人的占比24%。然后他们就把桌椅配比做了调整,4人桌和2人桌的比例调高了。最后面积是一样的,座位数增加了。
增加了以后,翻台率会降下来,但是没关系,最后营业额是升高的,因为每一张桌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
这样平均下来,营业额反而是156万(之前是148万),这样租金占比就少了,也就是说坪效高了。
如何设计高利用率的餐位组合
以一家中餐厅的数据举例,2人用餐的顾客占62%,4人用餐的顾客占31%,6人用餐的顾客占7%。
请注意,餐厅较少使用奇数餐位数的餐桌,用餐人数大多用偶数做标记,比如3人用餐计入4人用餐顾客、5人用餐计入6人用餐组合。
由上述计算得出,该餐厅平均用餐组合的人数是2.9,餐厅应设的餐桌数是20.68,换算得出,她的餐厅最优餐位组合应该是:
12.82张2人台,6.41张4人台,1.44张6人台
只有这样,在同样时段和客流情况下,才能服务更多顾客,餐厅收益才能最大化。
方法论已经知道了,那么在日常的运营中,餐厅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1)记录用餐人数组合数据
有一定运营经验的餐厅,点单收银系统、排队软件都可以记录用餐人数组合。除了相关软件的记录数据,餐厅也要有意识地重点进行记录。
2)使用灵活的餐位组合
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和港澳地区,很多餐厅不只是把空间利用最大化,更在餐位设计上进行灵活组合,以提高餐位利用率。
这些餐厅桌子以两人桌居多,两人用餐时不会浪费餐位,四人用餐就把两张两人台拼桌、铺上大桌布,如果六个人一起用餐,就在拼桌上加上一个圆转盘,保证每个餐位上的顾客都方面夹菜。这样高效的餐位灵活利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为低价值座位赋予新价值
窗边、包间、靠墙是消费者偏好区域,而反之,过道、卫生间附近、楼梯口等区域,则是消费者比较抗拒的地方,这是由座位的“地理”性质决定的顾客心理,很难直接扭转。
那怎样既能够消除食客的抗拒心理 ,从而又能增加客座率呢?给消费者一个选择坐在那里的“理由”,其实不难。
餐厅可以设置可以自拍的创意背景墙,可以造景形成一个主题,引导消费者“聚拢”而坐。
餐厅顾客是动态的,不同的消费场景(如节假日、时间段、消费客群)会催生出不同的餐位需求。餐厅只有时刻关注顾客动态,才能以灵活多形态的硬件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弗伦德姆餐饮旗下---知道餐饮圈